据《郑氏族谱》记载,唐朝末年,郑氏祖先沿袭中原的祭祀和饮酒习惯,利用传统酿酒技艺和凭借对酒独特的见解,开创了郑氏一族酒师酿制酱香型白酒的先河。
明神宗万历年间,一世祖郑佑从江西入川落业酿酒,世居茅溪镇潜心研究,从第三代起,就有了成熟的蒸馏酒酿造技术,在郑氏酿酒技术代代相传的过程中,郑氏子孙沿着赤水河流域,在茅溪镇和茅台镇传授蒸馏酒酿造技术。
乾隆五十六年,第五代嗣孙郑帝良创117味制曲配方,他大胆融合了郑家家传制曲配方、彝家枸酱酒数十味中草药制曲配方,以及陕西陶曲师的配制曲药,合三为一创造了117味制曲配方的奇事,使酒质口感得到空前提升。
清末民初,郑氏第四代酒师郑应才与其侄子郑义和先后在成义、荣和、恒兴担任酒师,成为一代酿酒的核心力量。1939年《贵州经济》在“茅台酒之沿革及制造”章节中所记载“酒师多系郑姓人,其非郑姓者即其门徒。”便是郑姓酒师历史地位的真实写照,以及在茅台酒厂《厂志》中有大幅篇章中均是记载郑氏酿酒师的历史,足以证明郑氏家族对酱香酒的贡献之巨。
1915年“巴拿马万国博览会”上坛破天惊振国威,荣获金奖的酱香酒,就出自于郑氏一族酒师郑义兴之手。1953年,郑义兴、郑永福、郑银安入驻茅台酒厂,史称茅台三郑,三郑对茅台的贡献无可估量,郑氏酒师的技术得以传承。1985年,第十二代郑氏酒师郑其和、郑其界,开始独立酿酒,并创立郑祖烧坊。
此后,郑氏酒师始终秉承以“发扬郑氏家族酿酒技艺,用几代人酿造一坛好酒”的宗旨,不断创新与深耕。经过十二代传人的共同沉淀,历经数百道工序打磨,在上百种基酒中寻找平衡,同时加入了窖藏多年的老酒潜心勾调,最终才酿造出郑祖烧坊酒的茅香风味。